集团

破与绕

发布时间:2016-03-23

 

 

按:任何社会的长治久安都离不开强大中产的支撑。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规模过小、亦缺乏身份认同感,不仅抑制了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还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日益凸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而若干意见尚需逐条落实,而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已不容拖延。是什么让收入和收支成了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陷阱是真实的深坑,还是理论的陷阱?一个强大、健康的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如何崛起?面对多变的经济情势,这都是我们的发问。

 

破与绕

——对我国中等收入陷阱命题的思考

 陈新兵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国内存在三种理解。有人认为是个假命题,世间根本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有人认为我国已经在里面了,要了这个魔咒;也有人认为前面就有个陷阱,要想尽办法过去。习总书记在201311月会见21世纪理事会成员时表态: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1411月出席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指出: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这实际上说明国家对中等收入陷阱已做好了两手准备。从发言的时间顺序上分析,的可能性大于

    之所以谈的是中等收入陷阱而非收入陷阱,这是因为社会平均工资从低收入跨入高收入需要一个过程,而恰恰在高收入腰斩的部位,即中等收入的部位容易出现问题,缓慢的涨、来回的徘徊,令人心焦,让人不禁怀疑:经济怎么了?我们赚的钱去哪儿了?付出的劳动没有少,为什么收入就是不涨呢?为什么收入降了、物价却涨了?我们是不是落入了陷阱

    在我们周围,人们对于收入和支出已存在一定的困惑。一是干什么都不容易赚到钱,我们很勤劳却富不起来。二是产生了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谁占主导的疑问,如果投资一支基金一个月有50%以上的收益率,那么只要有一万元资本就可以轻飘飘的成为中等收入者,可是同样金额作为工资性收入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三是实际支出与自己的意愿出现偏差,生老病死,还有房贷,一切的一切让收入还不错的人实际上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消费和享受。

    财长楼继伟在一次演讲中说:今后五到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GDP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们中等偏上,是个停滞陷阱。因为老龄化、劳动力下降,我们刘易斯拐点来得太快。其实老龄化、劳动力下降只是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的原因之一,人口迁徙放慢和技术进步溢出放慢也是重要原因。

    放慢的人口迁徙成为缩小城乡差别的障碍;技术进步溢出放慢加之市场竞争加剧,所以固有的劳动模式不容易赚到钱了,也容易将资金吸引到钱生钱上,使生产性资金与投资资金配比失衡。为什么人民捂住积蓄不舍得消费和享受呢,那是因为即使是真正的中等收入者,在当前的生存环境中仍需积蓄足够的资金应对意外,而原因是社会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保障不够,大大削弱了社会资金的流动性,导致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GDP增速放缓的罪魁祸首,降至一定的程度就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不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让GDP增长保持好适当的节奏,调结构是促进技术进步溢出的途径,惠民生是促进内需消费的前提和保障。促改革是个大话题,市场管制、降杠杆、国企、社保、医保、户籍、农村土地流转、法治等,一些固化的制度正在改变,而且是独孤九剑、有进无退。尽管政府的动作宏观得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比如房地产的稳定,这是一条相当大的产业链稳定,笔者亲戚中有水电工、油漆工、卖木门的、做铝合金的、卖洁具的,每个人的年收入都应该是列入中等偏上的,如果没有了房地产,很多人会失业,至少是收入减少,这不正是陷阱吗?

    对付中等收入陷阱是用时间挪空间吗?笔者认为还要拿空间换时间,调节贫富差距很有必要。平民百姓很现实—“有活儿干、有钱挣。国家统计局每次发布全国人均工资的时候,身边一些人总是感慨拖了后腿。可以看出,社会平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对高收入者而言是陷阱,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富人还没树立起慈善意识,甚至对带头致富也没有意识,办实业费脑、费钱,资本市场难有赢家,所以只有将钱流到国外,明里流不掉就走地下钱庄,对国家而言,财富是肥水外流;对低收入者也是陷阱,有活儿干、没钱挣,便没有了消费力,财富也只是憧憬的数字。

    所以,不能认为GDP增长了,收入就增长了。事实上我们更不能忽视基尼系数。比如GDP保持了稳定,而已经是中等收入的人群收入却是下降的,低收入的人群收入没有提高,那么增长的财富去哪儿了呢?是增长了税收还是流入了投机者的腰包?尽管这个假设有些不负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就是除了玩资本将不会再有一夜暴富的人。可以武断的讲,只有参与到玩资本中才能积聚财富,这大概就是财产性收入。但百姓怎么玩儿呢?

    是的,投资!但数年前百姓投资就显渠道之窄。所以,这两年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惜的是期待财产性收入的百姓也将再次陷入迷茫之中。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判断,这是一条财产性收入增收之路。至少有人已通过与专业的理财公司、保险机构之间的互动,让资产实现了增值、保值。如果有房产、汽车等财产出租所得到的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当然除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之外,还有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笔者认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属于小众收入,对提升普通百姓的收入指导意义不大,可以忽略不谈。所以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还是由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决定的,其中,工资性收入起决定因素,而工资性收入是由劳动生产率和分配制度决定的。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是基础,微观到企业怎么发工资才是决定性的。

    十八大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下行期,GDP增速减缓,想单独依赖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显然极有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劳动生产率弹性极大,中国少掉一些僵尸企业,立马会提升劳动生产率不少。但僵尸企业大多为国企,且与各类国资委密切相关,既得利益巨大,甚至一些僵尸企业在当地的利税贡献已当大哥好多年。更重要的是一些企业职工人数巨多,清理一个企业将导致数万人失业。

    难道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其实有办法。比如房地产链条,以二、三、四线城市供给过剩、需求不旺为例,假如暂不供地、暂不融资,房企就会不再扩张而专心去库存,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民进城可以引导一、二手房购房需求,笔者上文曾提到有很多做电工、卖洁具的亲戚、朋友,只要房子卖得掉他们就有收入,实在不行就到一线城市打工,不怕没收入。

    笔者认为,如果由瘦了身的政府引导企业走向市场,让市场促进创新,把物价交给政府,用法制护航、将降了的税用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拉大贫富分化,那么破或绕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极大。比如国企,管理人员行政化,那么就不能将赚取利润作为干好干坏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创新系统的建立,往往是贴近市场的金点子交由远离市场的决策层认定,他们甚至只关心自己的官位,因为国企可以有各种市场不景气的理由来亏损,可是一旦创新走错了路线却一定会丢官。既然企业亏损员工收入一定下降,员工收入下降就是陷阱。如果政府引导企业管理人员:你今年必须盈利达1个亿,否则你就辞职,这样做让管理者不创新也难啊。

    为什么要瘦了身的政府呢?就是党中央提倡的简政放权,另外臃肿的机构、人员也要瘦瘦身,国家降税就是减少收入,国家收入少了,人多养不起。为什么说把物价交给政府呢?有人说物价应该由市场说了算,可是你不要忘记,这就是中国特色,我们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大家一定知道建国之初不法商人哄抬米价之事,一件物品成本核算并非难事,在合理的偏离度内上下波动可以,如果离了谱,政府一定要站出来说不。物价不升或下降其实就是百姓收入增长。

    为什么要用法制护航将降了的税用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升呢?记得美国里根总统当年的供给革命,一个重要措施是降税,可却是将富人的税由70%降为28%,结果却拉大了贫富差距。中国私营企业有个特点,那就是企业破产就成了有限责任,如果企业盈利,武断的讲公司的利润老板可以随便调、公司的钱老板可以随便花。也就是说国家降企业的税,老板可以随便将这种惠民的好事化为乌有,所以降税的实惠永远落不到员工头上,老板只会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管理员工的薪酬,最终结果还是贫富分化,所以必须用法制护航降税。

    (建行江苏省南通分行)

 

 

为什么不讲收入陷阱而要讲中等收入陷阱

社会平均工资在高收入腰斩的部位,即中等收入的部分容易出现问题。

 

谁正处于中等收入阶层?

2016年社会蓝皮书》抽样显示,中间阶层的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非中间阶层的年收入在9万元左右。

 

我们是不是落入了陷阱

人们对于收入和支出总是存在一定的困惑。

 

对付中等收入陷阱是用时间挪空间,还是拿空间换时间?

改良财富格局是当务之急,要让穷人活出希望。

 

谁来填坑?

物价不升或下降其实就是百姓收入增长。

 

 

25年前,笔者从自家带米和油投到学校食堂,每月凭借2元的菜金艰难的过着学生生活。现在,物资匮乏已成为记忆深处的一个名词。笔者生活在沿海,可是在大山深处一定还存活着千万个过去的我,这篇文章最大的缺陷是忘记了他们。15年前,笔者认识一位从内陆来的、民间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下面有近百位缝纫工分布在各个工厂干活儿,这个团队的神秘曾一度吸引了笔者,也许这篇文章第二个缺陷是没有对这样的团队进行解剖。

 

 

国外如何划分中产阶层

美国:大约25%—66%人口可划为中产

    2013年的减税大战中,民主党人认为20万美元以下(年收入,下同)的为中产,共和党人则认为低于13万美元的才为中产。也有将25万美元以下划分为中产阶层(其中15万美元以上为上层中产),25万美元以上为富人(约占人口的5%),40万美元以上为超级富人的(占人口的1%)。

德国:占总人口的58%左右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试着从收入上对中产阶层进行简单的划分:德国中产阶层的构成显得十分复杂,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界限,其中囊括了律师、建筑师、公务员、艺术家、老师、音乐家、记者甚至政治家等多个种类,德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58%左右。

英国:占总人口的46%左右

英国传统的观念把社会划分为上层阶层、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但是这种划分已经过时。20134月,BBC与社会学家合作的研究找出7个新的社会阶层。从这一划分来看,最高层的是精英阶层,最底层是传统工人阶层和无工作保障的人,中间阶层则包含了第二到第四这三个层级的人群。第二层级是世家中产阶层,即财富仅次于精英阶层,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均相当雄厚,占人口的25%。第三层级是技术型中产阶层,占人口的6%。第四层级是新型富有工作者,占人口的15%。这三个阶层大约占人口的比例的46%左右。

字体: